close

雖然說是終極改造,但若是對這方面沒有興趣的人,看完這篇文一定覺得這是吃飽換餓的行為,心想要改成這樣,為何當初不多花一些錢去買高階機種就好

我也想過這個問題,但這就和有些人喜歡玩手機、有些人喜歡玩車、有些人喜歡玩超頻,一樣的心態,有興趣,就嘗試下去做了

買CX70之前我看了一些文章,發現CX70確實是符合我的需求才購買,大螢幕是我選購要點,因為想取代桌機又可帶出門,所以都看17吋的筆電,最終買了CX70

CX70其實CP值滿高的,原始配備i3 3110M/4G+送4G=8G/獨顯GT645M/WIN8/500G/2年保固,18張小朋友含稅無息分6期

當時比較的對象還有G780和V3 771,G780價格不錯,沒有系統也合我意,因為綁win8給我也沒用到,我都會換成win7,但CPU是i3 2348M,轉賣都沒什麼價值,顯卡降為GT630M,保固只有一年

而V3 771最低都是i5機種,顯卡雖比CX70高一點點(GT650M),但當時售價滿高的,忘記是27還28張,我記得沒有看到過低於25張小朋友的售價,所以也沒買

買G770之後,就開始進行改造,參考了mobile01網友williamleemobile01大大的文章CX70升級面板,首先將面板換成Full HD友達B173HW01 V.5 (霧面 90% NTSC),我這個文章其實好幾個月之前就想發表,但由於CPU散熱的問題沒解決,一直沒有發表,直到最近搞定散熱問題才決定PO文,所以我照片有些是不同時段拍的,畫質燈光會有一些落差

cx70-i7-1

CX70的面板算非常好拆的,甚至連D殼都沒有動到就可拆換,最終我選了B173HW01 V.5,換了面板之後,我用的解析度是1440x900,這也是Ritina使用的解析度(但Ritina顯示是一定更漂亮的),17.3吋算是筆電最大螢幕了,1080p依然感覺太細看得很辛苦,重點是只要面板的色彩表現好,切1440x900都完勝其他1600x900的面板

cx70-i7-2

裝好之後如上圖

cx70-i7-3

貼紙順便換一換

cx70-i7-4

CX70的另類優點,"非常容易"升級,打開一個小蓋,更換CPU、記憶體、硬碟、完全沒有壓力

cx70-i7-5

CPU更換為i7 3720QM(原始是i3 3110M),記憶體更換為南亞DDR3 1600 4Gx2(原始一個三星、送的是金士頓,為了統一記憶體規格我轉賣掉更換南亞),硬碟更換為sandisk ultra plus 128g(原始的是HGST 500G 5400轉)

cx70-i7-6

網卡更換為雙頻300M帶藍牙4.0的Atheros AR5B22(原本是150M藍牙3.0)

cx70-i7-7

CX70的網卡是短版的,和一般正規mini-pci-e(m-sata)的長度有些不同

cx70-i7-8

這時CPU和顯卡採用的散熱膏是MX-4

cx70-i7-9

接著加裝第二顆硬碟,使用佳翼J117Bs和HGST 1TB 7200轉32M

cx70-i7-10

接上原廠面板

cx70-i7-11

讀取與密合度都沒問題

cx70-i7-12

進入BIOS,系統資訊沒問題,而且微星的BIOS寫得不錯,沒有什麼奇怪的限制,基本上和微星桌上型的主機板相同,需要哪一顆硬碟開機都沒問題(ACER、Toshiba、華碩都有人反應BIOS只能看得到一顆硬碟)

cx70-i7-13

系統資訊也沒問題

cx70-i7-14

ultra plus的跑分也是很讓我感到意外的高,高過我之前用的鎂光M4和Plextor m5s

cx70-i7-15

進行顯卡的燒機測試,720P最高溫度達到66度

cx70-i7-16

1080P的顯卡燒機,最高溫度達到69度,因為是DDR3,所以一般來說低於70度很正常

cx70-i7-18

進行CPU燒機測試,感覺數據有點問題,燒了20分鐘達到95度,而且有一點讓我覺得很奇怪的是,我很仔細在聽風扇的聲音,因為用了很多軟體都測不出目前轉數是多少,我發現CX70的風扇進入100% Turbo轉數必須要CPU達到92度才會啟動,也就是微星認為在92度以內都還不用啟動Turbo轉數風扇

cx70-i7-19

為了處理好散熱的問題,我試了不少方法,想起之前還剩下一些AS5,拿AS5試試,結果更糟糕,燒機達到98度,沒有更往上的原因是,就在壓不住溫度的時候CPU啟動保護機制,自動降頻了,拆下散熱器如上圖,不曉得為什麼AS5是散開的,這是磨合失敗的例子,顯示晶片的磨合倒是沒問題,但也沒有比MX-4更突出,GPU燒機破70度,姑且不論散熱膏的問題,由此可見啟動CPU降頻保護機制大約在99或100度,我上網搜索過很多文章,我發現3720QM的溫度確實是高,很多用戶PO文反應都燒到97度.98度,甚至破百的也有(但為何破百都還沒有自動降頻這點也怪,因為我的接近100度就自動降頻了),不只3720QM,所以3代45W i7幾乎都有些溫度偏高的問題,之前看過一些文章討論V3散熱不佳的問題(有網友說他V3 3630QM燒機溫度會高到自動降頻)大概也是因為散熱器扛不著CPU的熱量,但三代i7這個熱量還真不是普通散熱結構能解決的,當然也看到一些沒有參考價值的文章,大概就是寫某個品牌的筆電散熱很好,3720QM的溫度能壓到多低,規避了很多問題,重點是測出風口溫度......,其實光看散熱器結構就大概能知道一個散熱器能否扛得住45w的CPU,單銅管的都屬於遊走邊緣

cx70-i7-20  

那麼,如果我安裝35w的四核心i7 3632QM呢?結果如上圖,搭配MX-4散熱完全沒有壓力,燒機10分鐘最高溫只到80度,達到80度已經扛住,回退到78度,這麼看來35w的i7即使是四核心,發熱量是每一台筆電都能應付的

cx70-i7-21  

這時候我忽然想起在01有看過一張圖片,結構和CX70幾乎一模一樣,如上圖,也是微星筆電,FX720的散熱器,於是我去微星維修門市詢問了這個料件,我有表明說我是要安裝在CX70裡面的,但客服幫我查詢料件規格之後,直接回覆我100%無法使用,因為鎖CPU的孔距對不上,而且他是CPU和GPU分離的,CX70是一體的,仔細看的話其實GPU的孔距也對不上(微星的客服是非常客氣,且有認真在看待我需要料件的問題)

cx70-i7-22

那麼,回到問題點,找其他方法解決,我的散熱器如上圖,CPU和GPU各一根銅管,各自扛晶片散熱,GPU沒問題,因為只是DDR3,但CPU感覺是有點薄弱,如果可以像FX720那樣的雙銅管,應該會更好,於是有了改裝的想法,回想一下桌上型電腦的散熱器,銅管越多效果越好單價也越高,所以我的規劃是,增加更多的銅管和銅片,將CPU和GPU的銅管串連起來,讓整個散熱器即使只有CPU燒機也提供全部的銅管達到完全導熱

cx70-i7-23

所以我需要一些銅管,這些銅管內有注入導熱液,加溫後可做輕微的彎曲(廠商建議我最大彎曲角度不要超過L型90度,否則可能會折斷),只需準備一杯開水,將銅管放進去,過一會戴手套(不然會燙傷,銅的導熱很快),趁銅管還是熱的,將銅管折成需要的形狀

cx70-i7-24

一些銅片,可透過導熱矽膠黏在一些位置

cx70-i7-25

高導熱係數的散熱膏MX-4和具有黏合性的導熱膠ST922,ST922可與MX-4交叉使用黏接銅管,因為ST922的導熱係數較低,我打算使用MX-4作為銅管與銅管之前的接觸面,當然旁邊一定會稍微有縫,在用ST922填滿順便黏接

cx70-i7-26

導熱矽膠,單面貼和雙面貼都需要,這個東西導熱係數也不高,但有絕緣.導熱.阻燃的效果,單面貼可用來絕緣導熱,雙面貼可以用來黏銅片

cx70-i7-27

知名瞬間膠401,其實就是比較好的"快乾",沒有導熱的效果,但因為我的銅管與銅管之間的接觸我還是塗抹MX-4,在用ST922補縫讓他黏合,可是ST922並不是瞬間膠那麼快乾或強力膠那麼黏,沒有黏合固化之前,我稍微移動到,銅管位置就跑掉了,所以我需要一瓶快乾,先幫銅管的頭尾稍微黏一點點,起碼不會稍微動到就走位,這樣比較方面我接下來用ST922補縫黏接

cx70-i7-28

散熱的終極方案,目前導熱係數最高的液態金屬片,缺點是具導電性,但筆電不怕,就算他滴落,也只會黏在散熱器上面,不會跑到主機板上

cx70-i7-29

初步完工大概是這樣,感覺有點醜,因為是第一次改裝,沒有那麼巧手,但固定看來是沒問題了

cx70-i7-30

單銅管的散熱器,我硬是把它改成三銅管,走下面那個銅管是沒有意義的,只是單純想把最前面的導熱銅管面積改為三根,上面那個銅管比較重要,因為他會把CPU和GPU的銅管做有效的連結,各位留意看圖片,白色的膠就是ST922,這就是為何我需要快乾和MX-4,因為銅管之間的接觸,我先使用MX-4,接著用快乾輕微的固定頭尾,接下來旁邊的縫,我在用牙籤沾著ST922補進去,外觀看起來像是用ST922黏著,但裡面其實是MX-4在加強導熱

cx70-i7-31

單面貼和雙面貼的導熱矽膠在這個時候派上用場,處理好之後,有點感覺散熱器看起來就像受傷經過包扎

cx70-i7-32

接下來,取出液態金屬片,依照晶片的大小裁切,我是規劃GPU兩層,CPU三層,GPU旁邊因為有ic,這東西具有導電性,我怕太厚往外滴到旁邊的ic,顯示晶片會掛掉,但CPU沒這個問題,就上個三層

cx70-i7-33

最後的施工完成圖如下,CPU的位置我另外買了一個更大的銅片來導熱,由於筆電的空間限制實在很緊,所以我無法在使用有形狀的散熱片,銅片是最好用的,為什麼要黏這個大銅片,我發現外面買的散熱底座效果幾乎是0,因為沒有對到我的進風口,無法加強氣流的速度,所以我希望將部分熱量導入到這個大銅片,這樣我散熱底座在下面吹風進去才可能有效果

cx70-i7-34

為什麼我的銅片要歪一邊,因為我的小蓋有點弧度,如果我大銅片黏直的,會影響這個小蓋導致蓋不緊

cx70-i7-35

接下來再次驗收,是成功還是白費心機就看數據了

cx70-i7-36

第一次燒機我先燒個5分鐘,因為液態金屬片達到一定的溫度會溶解,自動塑形去補散熱器的縫,需要給他一些時間溶解雕塑一下,測到的最高溫度是87度

cx70-i7-37

接著試試顯卡GPU的溫度,來到歷史新低,只有61度

cx70-i7-38

過一會,在進行一次燒機,溫度表現依然不錯,燒機15分鐘還在80幾度跑,也就是燒了15分鐘還沒觸動風扇100%的轉數,接下來我正常使用電腦,沒有刻意去做燒機的動作,讓金屬片更磨合一些

cx70-i7-39  

這是1月18日進行最後的燒機,我截圖的時候已經燒機39分55秒,改良成功,最高溫度92度,這溫度是正確的,如果您google一下3720QM,很多用戶這顆CPU是會跑到溫度近百或破百的,我雖然加大散熱器,增加銅管數量與串連,但最終他的溫度會上來,我這麼做是延後溫度飆升的時間,直到溫度達到92度,CX70啟動100%轉數的風扇,溫度就會壓下去,所以我的燒機溫度都持續在88~92度之間徘徊,如果微星可以釋出更新的BIOS,讓CPU達到89度就啟動100%的轉數,那或許我的最高溫就只會停在89度,可惜目前CX70的主機板設定就是這樣,必須92度風扇才會跑100% Turbo轉,這真的令我很好奇,也就是說,原本就規劃92度以內風扇不用跑全速,是安全溫度?我不知道別家的主機板BIOS是否也做這樣的設定,但希望能把這個標準在調低一點點會更好,最好在90度之前就跑最快轉數

cx70-i7-40

眼尖的買家或許會發現這期間我換了一顆硬碟,換的是這段時間中階價位跑分之王的Toshiba SSD,跑AS SSD這個軟體分數真的不低,有時候還能跑到9百出頭

cx70-i7-41

但用第二種測試軟體測,結果這個軟體測出來Toshiba的分數偏低,反而是ultra plus的分數依然出色,不曉得SSD之中是否也有些不能說的祕密,有針對某個軟體優化

cx70-i7-42 

最後,說一下win7的體驗指數,似乎不太準確,這是我9月第一次執行測試

cx70-i7-43

得到的分數是不錯,但顯卡達到7分簡直是奇蹟,我看了很多文章,有些GT650也才6.8或6.9,這個7.0不曉得是怎麼計算出來的

cx70-i7-44  

最近更新了顯卡驅動,再次執行體驗指數,得到的分數降為6.9,但CPU從7.6升到7.7,3720QM的最大超頻是3.6Ghz,這個分數還算合理的,我桌上型電腦的CPU是E3-1230 V2,也是7.7這個分數

cx70-i7-45  

改到這個地步,待機的表現會如何呢?效果是非常明顯的,待機CPU僅37度,瞬間最高43度,GPU待機僅28度,瞬間最高32度,因為我開機啟動很多程式,溫度會有所波動也是正常的,之前HDD年代,經常要透過msconfig指令去關掉一些開機自動啟動的程式,為了加快開機速度,但用SSD之後,幾乎都不關了,因為即使開機自動啟動一堆程式(例如聊天軟體、雲端、手機連線、藍牙),SSD當系統的情況下也不會感覺這些程式會拖累開機速度

cx70-i7-46

到這裡改裝總算告一段落了,總共改了液晶、雙硬碟、光碟機、記憶體、CPU、散熱器、網卡,算算沒改到的剩下顯卡,因為顯示晶片焊在主機板上,加上我對遊戲沒有特別要求,所以就沒想到那邊去了,如果您對這些改裝看得眼花撩亂,其實也可以不用這麼搞,因為筆電廠商都有推出高階版本,假設我當初買的是GE70,可以省下"非常多"的事,不用怎麼改就可直接用,我這樣處理,換那麼多東西,其實可能那些錢都可以直接去買一台高階版本的筆電了,如果對處理改裝這方面的問題沒有概念,但對於出廠配備有些不滿意,希望更換局部零件的,網路也有不少幫人改機的賣家,例如網路知名賣家"嘉義胖哥"就主打很多款筆電的零件可以自定義升級(但因為我在高雄,沒找過他,只知道他在網路滿有名的),這只是單純興趣,就像有人喜歡改車,我剛好對改自己筆電有興趣(興趣還變成事業),而且我發現自己改過的筆電,不曉得是出自革命情感還是什麼心態,通常會用很久,可以肯定,不會像換手機的速度這麼快

arrow
arrow

    coresh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